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到来,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也迎来了建矿60周年。回顾华联锌铟公司60年顽强奋斗和改革开放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发展史,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光荣史。一代代锌铟人凭着产业报国的赤子之心和对矿山的热诚挚爱,为矿山生产倾心尽力,无私奉献;公司紧紧围绕“打造国际一流矿业企业”的发展目标,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千方百计提速发展,铸就了华联锌铟今天的辉煌。
华联锌铟公司是云锡下属的集采矿、选矿、科技研发为一体的国有控股企业,是文山州矿业龙头企业,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文山州都龙锡矿”。2003年3月,按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及职工身份置换的体制改革,挂牌成立了“云南文山都龙锌锡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7月,再次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组建“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云锡集团持有20%的股份。2010年11月,云锡再次收购华联锌铟42%的股权后,共持有华联锌铟62%的股份。2015年10月,通过资产重组华联锌铟并入云南4688美高梅有限公司,成为上市公司4688美高梅的控股子公司,4688美高梅持有华联锌铟公司75.74%的股份。
近年来,华联锌铟公司紧紧围绕“打造国际一流矿业企业”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云锡控股公司“三年打基础、五年大翻身、十年创辉煌”的发展目标和“创新驱动、改革突破、开放合作、转型发展”的发展思路,以“坚持科技兴企、深化两化融合、对标一流企业、提升精细管理”为主线,依托重点项目、科研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华联锌铟公司独特优势,走集约型、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生态矿山,提高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率,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升级,使华联锌铟公司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严峻、有色金属市场长期低迷、许多矿山企业亏损或停产的情况下,成为矿业行业发展中的“一支独秀”,公司跨越式发展劲头持续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华联锌铟公司先后被认定为“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创立历程艰辛 锌铟精神永驻
忆峥嵘岁月,我们要学习和传承老一辈都龙锡矿人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砥砺奋进、敢闯敢拼的精神。
1958年,第一代都龙锡矿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兴办地方工业,毫无怨言地一头扎进大山之中,在十分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以大无畏的豪迈气概投身矿山建设。他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因陋就简、不畏艰险,靠着6根炮杆、6把大锤、6把小锤、人背马驮在曼家寨建立了都龙锡矿。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一代代都龙锡矿人前赴后继、辛勤耕耘、顽强拼搏,经历了艰苦创业、探索发展、改革突破的不同历史阶段。无论是调整时期、文革时期、振兴时期,还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革时期,都龙锡矿都以它自身的内应力和外围力崛起奋进。“十年文革”没有停过产;对越自卫反击战、“两山轮战”期间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支前参战;在1989年政治风波中始终保持思想不乱、队伍不散、生产不断,使都龙锡矿在云南边陲的大地上扎下了根、萌出了芽,并不断发展壮大。
此外,还有“全国劳模”王金会,云南省劳模张真祥,云南省工业先进生产者熊发堂、张绍成、韦德仙、侯发周,以及近几年产生的劳动模范等,为华联锌铟公司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华联锌铟近十几年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优异的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采矿离不开朱国山,选矿离不开何庆浪,冶炼离不开朱北平等人才,更离不开辛勤耕耘在各个工作岗位上的所有员工。华联锌铟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风雨沧桑,也正是这些挫折和困难的磨练,才凝聚和锻造出了今天的“锌铟精神”。
资产质量优良 盈利能力强劲
目前,华联锌铟公司拥有4个采矿权和4个探矿权,矿区面积达32.41平方公里,探明稀贵金属铟储量6417吨,约占全球铟储量的40%,位居全球第一;锡储量31万吨,位居全国第三;锌储量413万吨,位居云南省第三。同时周边找矿潜力巨大,潜在开发价值高。
华联锌铟公司注册资本2.8亿元,员工总数2061人,现年采矿能力达360万吨,日选矿能力达13000吨。已建成“机械化、大型化、数字化、现代化”的国家级绿色露天矿山,生产设备及工艺技术“科学化、大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全球日处理量最大的单系列多金属选矿厂。截止2017年末,华联锌铟公司资产总额为47.52亿元,净资产为36.2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3.7%;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完成利税总额15.67亿元。近五年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9.74%,利润总额平均增长率为42.25%,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7.00%,人均利润率平均增长率35.71%;近三年来净资产收益率均在23%以上;成为行业内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1年至今,华联锌铟公司已投资、计划投资共73亿元,着力推进四大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华联锌铟公司的采选工艺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采、选科研技术集成应用得到了极大提升,进一步延伸产品产业链,强化公司产业转型升级,为华联锌铟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劲力量。
坚持科技兴企 力推创新驱动
都龙地区多金属伴生矿曾一度被行业定义为“大、贫、杂、难”的“呆矿”“死矿”,不具有开发价值。华联锌铟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兴企”战略不动摇,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先进技术引进与研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将“呆矿”“死矿”变成了宝藏。
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科研资金3.4亿元,实现科技创效4.7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其中,“铟锌锡铜复杂多金属矿资源高效绿色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荣获2017年度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铟锌锡铜共伴生多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文山都龙锌铟铜锡复杂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奖一等奖。
下一步,华联锌铟公司将按照“国家级示范项目”的标准推进都龙矿区废石综合回收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废石综合回收利用产业化项目,预计每年可从废石中回收原矿锌金属量20000吨、锡金属量1500吨、铜金属量2200吨。目前,华联锌铟公司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受理发明专利32项。
实施人才战略 打造高精团队
华联锌铟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强团队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严格执行选人用人程序,坚持好干部标准,巩固中层管理干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能上能下”机制;加强各类人才“引培留用”机制创新,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建设步伐,着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搭建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工作平台。
目前,华联锌铟公司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云南省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文山州级技术带头人1人,高级以上职称22人,中级职称142人。近年来,先后从江铜集团、中铝集团、株冶集团等国内有色行业知名企业引进了各类专家、高级人才50余名;从省属重点、“985、211”重点高校引进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130名,接纳30名硕士、博士到华联锌铟公司顶岗实习,充实公司采、选、冶科研技术力量。
履行社会责任 投身精准扶贫
华联锌铟公司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始终牢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履行回馈社会的使命,坚持和践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在文山州、马关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2004年至今累计捐赠1.01亿元用于支持地方公益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和扶贫事业。
2015年与马关县政府签订了《企业支持地方公益事业建设协议书》,每年根据华联锌铟公司利润完成情况,提取相应比例的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2015至2018年共捐赠5500万元)。大力开展产业扶持、就业帮扶、捐资助学、走访慰问等工作,安排了1106名征地户就业人员培训、就业;周边村寨在华联锌铟公司从事装矿、矿山秩序维护等的从业人员已达600余人。华联锌铟公司的102名党员、干部联系都龙镇大寨村委会509户贫困户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扶贫攻坚工作,派驻扶贫工作队长期驻扎大寨村委会开展扶贫工作,目前已有388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加快跨越发展 争创国际一流
绘云锡蓝图,华联锌铟公司要全力以赴实现“打造国际一流矿业企业”的目标。在云锡的大家庭中,华联锌铟公司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华联锌铟公司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在各项工作中全力以赴、奋楫争先,立志成为云锡的利润“排头兵”、深改“先锋队”、转型“主力军”、党建“新标杆”,奋力谱写云锡发展蓝图中最亮丽、最华美的华联锌铟篇章。
下一步,华联锌铟公司将以“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为契机,以打造“工业4.0”为目标,突出科技内驱动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夯实基础管理,抓牢资源保障,强化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发展项目建设,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主线,以“打造四个国际一流”(即:打造国际一流数字化绿色露天矿山;打造国际一流智能化选厂;打造国际一流的冶炼示范工厂;打造国际一流的铟新材料研发分中心、基础铟基及高纯铟生产基地)为抓手,强化采、选、冶的一体联动建设,全面实施对标管理,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与风险防控水平,确保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利润总额15亿元。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今天,华联锌铟公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即将再次扬帆启航。坚信在云锡控股公司、4688美高梅的坚强领导下,华联锌铟公司将谱写新的发展篇章,继续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浪潮中傲立潮头,不断朝着“打造国际一流矿业企业”的目标昂扬奋进。
深改再攻坚:勇担当再展新气象 强弱项再造新优势 创佳绩再做新贡献
责任编辑:龙 辉